黎里镇西的西徐家弄与西蔡家弄(老医院弄)之间有一幢八进深的大宅,此宅即是徐达源故居。

徐达源(1767——1846),字岷江,一字无际,号山民,别号小峨山人,黎里镇人,初由太学候选取为布政使理问改任翰林院待诏(清代布政使为总督、巡抚的属官,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,与专管刑名的按察使并称两司;理问为布政使司直属官员之一,掌勘核刑名诉讼;待诏为翰林院属官,执掌校对章疏文史)。徐达源为人豁达淡泊,看轻仕途,任翰林院待诏一年后即返故里闭门著述,与当时的经学家、文学家洪亮吉、文学家法式善等成莫逆之交。他工诗文,善绘画,所画墨梅“简老疏古”,山水小幅亦有独特风格。
清乾隆五十年(1785),著名诗人、号为随园老人的袁枚来徐达源家小住,徐氏夫妇均拜其为师,双双成为随园弟子。徐达源著有《黎里镇志》、《吴郡甫里人物传》、《涧上草堂纪略》等,并刻有著名的《紫藤花馆藏帖》。现浙江南浔小莲庄长廊壁间嵌有这《紫藤花馆藏帖》刻石31方,为徐达源与刘墉、法式善、袁枚、梁同书、王文治、赵翼、阮元、伊秉绶、洪亮吉等20余位著名文人学士往来投赠之篇章、尺牍等,于清嘉庆十六年(1811)秋勒石,同治十一年(1872)春,南浔富豪周昌富途经黎里,在一古董商处用重金购得,置于自家花园“怡园”内,在其晚年,这批刻石又归小莲庄刘氏所有。《紫藤花馆藏帖》的拓本也曾流传至日本,藏于圣庙之中。
徐达源之妻为吴琼仙(1768——1803),字子佩,号珊珊,平望镇人,幼年在家塾读书。婚后,与夫感情甚笃,她工诗书,擅绘画,其诗风格清新,著有《写韵楼诗集》、《双巢翡翠阁小札》。可惜的是,她于36岁即殁,殁后,曾刻其画像、诗篇于石上,筑于平望莺脰湖中的平波台上,供后人瞻仰。
徐达源故居的第三进名为写韵楼,即是当年吴琼仙的书斋,现从西蔡家弄(老医院弄)出进。该楼为一楼厅,面积108平方米,高爽明亮,厅前为一庭院,院中原有砖雕门楼、花台等,现存有半残的漏窗一个,其两边云彩、上下四只蝙蝠尚在。望着楼前褐黑色的长窗和楼侧青灰色的高墙,望着院中那一盆盆花草,眼前依稀浮现出当年“写韵帘垂碧柳阴”的情景。就是在这座写韵楼里,吴琼仙写下了许多诗篇。“湖光十里碧粼粼,画出江南二月春。逢着桃花侬要问,此中可有避秦人”、“近水人家先得月,垂杨时节未闻莺。徐忱旧馆分明是,何处东风第一人”等佳句脍炙人口,流传颇广。
吴琼仙逝世后,《写韵楼诗集》予以刻印面世,当时诗坛不少名人为其题咏,留有“江山代有才人出,各领风骚数百年”等名句的清代文学家、史学家赵翼题曰:“一卷兰苕点笔成,清才值得被它卿。若非萧史亲传出,谁识秦楼引凤声。”“靧桃咏絮也清新,未便能惊贺季真。今日麻姑坛下拜,始知世有女仙人。”洪亮吉题曰:“人间奇福都曾占,郎是兰成,妾是双成,读书敲诗岁屡更。三生慧业终难昧,写韵前生,用韵今生,尚剩灵根付再生……”杨复吉题曰:“九天咳唾,珠玉随风堕。引凤箫吹锦瑟和,领取绿窗清课。 彩鸾写韵家风,闺房秀出江东。何以南州都讲,西河一瓣香供。”……
吴琼仙写出《写韵楼诗集》后,也使写韵楼成了黎里的一大名胜,文人们到了这里,便会诗情喷涌,赵筠作了《雨后登写韵楼作》:“众绿纳窗里,湿烟浮远村。春酣万家梦,云卫一楼尊。旧句笼纱澹,奇书对酒温。不禁枨触在,鸿雪信前痕。”郭氏作了《过写韵楼风壁间画兰团扇有怀珊珊夫人》:“含墨空斋有所思,瑶华何处寄相思。露条雨叶江皋路,愁绝烟螺澹扫时。”……
徐达源故居的第五进即是新咏楼,为当年徐达源所居,现从西徐家弄出进。该楼为三开间带两厢楼,九扇落地花格长窗一字儿排开,长窗裙板上雕刻着各种图案,楼前为一石板天井,天井里花木葱绿,南侧矗立着一座砖雕门楼,门额四字在“文革”中被凿掉,但仍能依稀辨识,是为“兰桂俱芳”。过去,新咏楼与写韵楼一样,也是黎里的一大名胜,因此,留下了不少文人墨客吟咏此楼的诗篇,清光绪年间刻印的《黎里续志》上刊有周霁写的《过新咏楼即事同秋士竹书作》:“楼居咫尺断尘缘,到及新晴二月天。水鹁鸪啼平野树,竹笆篱巢隔溪烟。好诗喜自无心得,小别愁从见面牵。相对莫嫌仍故我,急沽村酒醉花前。”从诗中,可看出新咏楼实是一个赏花、饮酒、吟诗的佳地,怪不得徐达源在这里作出了许多诗篇,写出了不少地方志书。